1/16/17 ¦ 馬太福音6章:1~8節 ¦ 禱讀 6:3~4節
一、主題與大綱
*主題:善行、禱告和優先次序
*大綱:
1.暗中的行善 (1~4)
2.暗中的禱告(5~15)
3.暗中的禁食 (16~18)
4.毋追求財富(19~24)
5.毋為生活憂慮 (25~34)
二、解釋與亮光
1.本段大意:
A.誠心地施與(1~4):
-假冒為善的人施捨目標是要得人的稱讚,既然他們已經得到人稱讚的賞賜,那神就不需要報答了。(2)
-要暗中施捨,神必然報答。
(3-4)
B.誠心的祈禱(5~8):
-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公眾場合禱告,故意叫人看見。這樣的人已經獲得人的讚賞為賞賜。(六5)
-禱告應該暗中進行,不顯揚自己的虔誠,這樣的禱告才蒙神的賞賜與喜悅。(6)
-不可像外邦人用重複的話禱告,以為話多才會蒙神垂聽。其實早在我們禱告前,我們的需要神已經知道。(7~8)
2.禱讀經文:(3-4)
「你施捨的時候,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,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。你父在暗中察看,必然報答你。」
-多年前,德國慈善家奧柏林Johann Friedrich Oberlin在斯都拉士堡附近因大風雪而迷了路。他在奄奄一息之際被一個基督徒冒險所搶救。事後那位基督徒不肯接受任何報酬。奧柏林說:「至少請你讓我知道你的大名。」那人回答說:「請問你知道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名字嗎?我相信聖經是不曾記載的,請容我也照他這樣做。」奧柏林深受感動,那人寧可不要地上的報償而期望天上的,這事影響奧柏林甚大。但願每一位基督的門徒,都學習行善而求人知!
三、默想與應用
1.我是否關心對那些缺乏有需要的人?我要去關懷幫助那些處在困乏需要之中的人!
2.當我施捨或行善時,我的動機為何?我要按照主的教導,由內心真誠的去行善,不求人知、不求回報!
---------
1/17/17 ¦ 馬太福音6章:9~15節 ¦ 禱讀 6:9節
一、解釋與亮光
1.本段大意: 一般稱這段經文是「主禱文」,其實,應該說是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。或許稱為「徒禱文」,還更符合其意!
2.禱讀經文:(9)
「所以,你們禱告要這樣說:我們在天上的父,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。」
A.天上的父:我們禱告的對象是「父」,這提醒我們和神的關係,是父子(女)關係,是那様親密的關係,在所有的宗教裏,無法想像人和神的關係,可以是這樣的關係!天父是「慈愛的」-耶利米書三十一3說「古時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,說:我以永遠的愛愛你,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」.天父是慈愛的,祂對我們的愛是「永遠」的!
約翰說:「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,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⋯」(約壹三1)。約翰要我們知道,作神的兒女,是何等蒙福的身份啊!
-30年前,當我第一次到韓國去參加訪韓研習會,在禱告山禱告時,聽到韓國的弟兄姐妹大聲迫切的呼叫「阿爸嘰」-韓語「爸爸」時,我禁不住流下眼淚,突然感到跟神的關係,竟然可以是這樣子的真誠、親密!讓我們想到禱告,就想到是跟我們慈愛的天父講話,不是到法官面前受審!
B.「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」:
-「名」:在希伯來文中,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,特徵和人格。
-「聖」:原文「hagiazo」的意思就是聖化、聖潔、使之成聖。意即「不同」或「分別」。天父的名是獨特的,與所有其他的名是不同的,祂的名應受尊敬,不容損害。當我們禱告說「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」時,我們就應反省自己是否隨便輕率的提神的名?甚至損害、褻瀆了上帝的名?我們的言行舉止是否失當,而讓別人吃驚與厭惡?反過來也可以正面地思想,我們是否積極活出豐盛的生命,讓周遭的人喜悅、驚嘆,感到上帝的名是聖的,讓上帝的名在全地被稱頌?
-齊克果(Soren Kierkegaard,1813-1855),丹麥的存在主義宗教哲學家,其父Michael
Pedersen Kierkegaard早年甚為貧困。有一天,感到神沒有看顧他,站在野外的小山丘上,嚴厲的咒詛神。過了不久,家道忽然發達,成為暴富。但在短時間之內,妻子及七兒女中的五名,先後去世。Michael 認為那是神的咒詛臨到他家,一生感到罪疚,連齊克果也承受了這沈重的負擔和陰影。所以,我們千萬不要褻神的名,也不要拿神的名來開玩笑。要敬畏神,一生為榮耀神而活!
二、默想與應用
1.我是否真實的認識天父是慈愛的?我喜歡跟天父講話嗎?
2.我有沒有輕率隨便的提到神的名字?我要藉著聖潔、充滿愛心的生活,彰顯榮耀神的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