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/25/17 ¦ 馬太福音7章:7~12節 ¦ 禱讀12節
一、解釋與亮光
1.本段大意:講到禱告應當恒切(7~11)和天國子民行為的總則(12)
2.禱讀經文:「所以,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,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(12)
A.「所以,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」
-「無論何事」:在最後對登山寶訓作結論之前,耶穌提出這條金律,作為前面從不可殺人開始的對待各種人際關系(無論何事)的最高原則。今天,有人會說,基督並沒有宣告什麽新的事情,孔子也說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蘇格拉底說:「凡是你感到不愉快的事,你就不要做在別人身上。」但是你讀蘇格拉底、亞里士多德和孔子,還有其他(哲學家的著作),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從負面去談論這個觀念。換句話說,我不想讓你殺我,所以我不殺你。我不想你搶奪我的錢財,所以我就不去奪取你的財物。所有都是負面的。但是,耶穌說: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』是正面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聽從孔子(的思想),我不會恨你,但是聽從耶穌(的真理),我會愛你。聽從孔子,我不會偷你的東西;但是聽從耶穌的話,我就會施捨給你。一個是從負面的意思去述説,讓你與別人的關係成爲正面的;但是另一個是為著你的好處,為著向你顯出仁慈、為著愛你,使你能夠產生積極的行動,(所以)耶穌用了一個正面的方式去述説: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』因此,你不願意人惡待你、藐視你、恨你、背後說你、對你不客氣、發脾氣…,你就不要那樣對待人;你願意人對你有恩典、愛心、寬容、安慰、尊重等…,你就那樣去對待人。
-有一個弟兄提到,一個人對待他的方式讓他非常開心。 有一天,這位弟兄在開車,後面有一台車一直跟著他,跟了很久之後,這位弟兄停車了,一直跟著他的那輛車也停下來。 司機下來告訴這位弟兄,「你的車右後輪胎沒有氣了。」這位弟兄聽到這句話,心裡非常感動,原來這個人跟他這麼長時間,就是為了告訴他,他的車後輪胎沒氣了。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呢?如果我開著一台輪胎沒有氣的車上路,我希望有人會把我攔下來,告訴我,「你的車胎沒有氣了,你再這樣開下去會非常的危險。」 我相信這位弟兄經歷這件事請之後,當他在路上看到別人的車胎沒有氣的時候,他也會跟上去告訴人家。 這就是主耶穌所教導的「你想人怎樣對你,你就怎樣對人。
B.「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
-『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』指舊約聖經的教訓。說明我們應當怎樣對待人,是出于要遵行因為所指出的律法和先知,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同樣的回報。另外,耶穌也指出「愛人如己」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(太廿二39~40)。所以,我們若真是愛人如己,就應當待人如己。
-從前有位姓張的農夫,娶妻王氏,只生一子,還有年已老邁的寡母在堂,因家中工作需人,就為兒子娶了一個養媳,好幫理家務。王氏性情兇悍,對這能婉承其意的養媳還不太虐待,但對婆婆則非常不孝,不僅在吃穿方面吝嗇苛刻,日常相處時更是常常疾言厲色相向,婆婆年老拿碗不穩,有時打碎好碗,她就為婆婆預備一隻破碗。一天老婆婆拿著破碗滑倒了,破碗也跌碎了,戰戰兢兢的,爬又爬不起來,王氏見狀正要怒駡時,養媳大聲喊著說:“俺的老媽媽啊!您把這破碗打碎了,將來俺用什麼給俺的婆婆盛飯?”一面說著,一面將老嫣嫣扶到屋子裡。王氏聽後反復思想,到我年老時如果她這樣待我,我怎麼辦呢?於是痛悔前非,對婆婆比自己的獨生兒子還好,待媳婦也象對親生女兒一般,一家人陶陶融融,非常快樂。
二、默想與應用
1.我通常是如何對待別人的?我不要對人苛刻﹑批評論斷…。
2.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呢?我也要「以恩慈待人」﹑「愛人如已」,基督如何作,我就如何作!